Monday 19 January 2009

灵感来了, 你准备好了吗?

当你有突发其想的概念时, 你会怎么处理?

你会让它随着时间慢慢地遗忘, 还是会立刻为自己记录下来?


回头再想时都会蛮惊讶的! 怎么会想出那样的概念? 而灵感就像闪电般的, 来的快也去的快! 生命的特别若没有被写下记载, 回想下都会觉得有点可惜。


对你来说, 什么时候是你最好构思的时刻?

夜晚, 是最好放松的时刻。 听着轻松的音乐, 感受就会自然的随着音乐从内心跑了出来; 早晨, 是最好计划的时刻。 感觉一切都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! 乘搭巴士或其他公共交通的时刻, 望着窗外的风景, 也可以勾起很多的思念与灵感。


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比较容易构思, 还是一班人在一起时比较容易激发你的灵感?

不同的时空之下, 两者都有吧!

… … … …


创意, 是人类最美的东西, 不是吗?

因为有创意, 我们得以享受更不同的东西;

因为有创意, 我们开始以他人为出发点的付出,

因为有创意, 我们挑战人类自我界限, 把不可能的 -- 变成可能!


创意可以分为具体型的, 或抽象型的吧?

曾经听过朋友(偶然自己也)埋怨过: “我都没有机会发挥创意! ” 何为创意? 本人认为, 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去寻找无限的空间! 没有人可以抢夺你发挥创意的机会与能力!

重点是…你自己有没有创意的思考, 要如何表达你的创意?

… … … …


以前自己总是很喜欢弄些手工与平面设计的东西, 来送给身边重要的朋友们。 随着年纪, 随着时间, 也随着能力的加强, 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逐渐增加了。

以前都常被朋友说, 你看你…完美主义者也! 糟糕!


但有点矛盾的就是: 朋友都说, 可以收到我的贺年卡、生日卡、甚至是特别设计的信纸与明信片, 都会是一种幸福的感觉。 有时自己完成一个作品后, 都会有点不舍得送出去! 可笑吧?

另一个有趣的就是, 如果东西不能感动自己, 那又如何可以感动他人? 也就是因为那样, 那些令我赞叹的物品, 其实之后也不小心的感动了身边的朋友。 多年以后, 自己在朋友家中发现当年的作品,又或者是在交谈的话题里提到时, 一份窝心的感觉就会回来的。


不问为什么, 那只是我付出于朋友的一种方式而已。


曾经跟朋友开过一个玩笑, 以后如果有自己的家时, 可以弄个个人的小博物馆, 来收场自己曾经努力制作的呕心历作。

… … … …


用心, 就是专业的开始. 那下次你的灵感从你的脑海中闪过时, 可别让它成了生命的过路者咯! 准备一本“创意簿”吧!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创意想法, 那就是在日记簿里设定一个<我的突发其想>… 重点是: 暂时别去理性的否定它, 也别先断定可行性有多高吧!

你今天认为不可能的东西, 在多年后..就可能咯!


在21世纪资讯爆发的时代, 很多人的要求不再只是看你可以背出多少个重点, 更重要的是, 你是如何“创”造出属于自己的“意”见吧! 那是独一无二的!


那你觉得自己有创意吗?

[2009年1月19日]

Sunday 11 January 2009

相识容易, 相处难 ?

“你需要朋友吗?”

… … … …

这个世界有67亿人, 有些人就是那么的有机会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缘分吧! “缘分”这两个字, 反而是年轻的朋友长挂在嘴边的一个词。


记得以前写纪念册的时刻, “友谊永固”、 “感谢有缘分认识…” 常都会在纪念册里找到熟悉的足迹。有位朋友与我分享到: 他都不太喜欢用那些字眼, 因为当年年纪轻轻的他, 早已发现一个事实, 那就是, “友谊永固” 是一个不怎么现实的东西。


人总在某个时候, 某个时空的存在之下碰在一起,

但却依靠某个事件的发生, 让我们紧紧的认识在一起;

但很多时候, 我们也因为某个时空, 又或者是某个事件的发生…让我们又重新分为各自的个体?



相信都有听过友情也会有等级之别吧? 有点头之交, 有普通朋友, 有好朋友, 也更难得有知己! 回想下, 点头之交会在自己的生命里占有很大的部分吧? 反而, 知己确实生命中少之又少的部分。 但却值得一提的是, 知己也确实是我们愿意, 也大量投资最多时间的部分

… … … …

你对好朋友或知己的定义又有多少呢?


“ 他是谁啊?”

“ 他是我的好朋友…”,


有没有发现到: 年纪小小的朋友们, “好朋友”三个字会很容易说出口? 当年纪越大的时候, 认识知己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了… …

是我们的需要减少了、要求高了、 定义加强了? 还是, 好朋友更难得了?

又或者是, 我们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好朋友了!



人, 就是那么的难得可以聚在一起, 但难得聚在一起时, 我们又不愿意把那一份心交出来。社会太危险了? 小心被人利用? 这我也需要同意的! 但我们都内心知道, 不是全部人吧? 当我们觉得眼前的人值得我们真诚的付出时, 我们却担心很多

担心对方不接受, 不愿意听解,

担心会受伤, 因为受伤的心一时之间是很难面对的?

所以很多时候, 我们选择就来个“蜻蜓点水”式的交情与分享吧?


男人在一起就纯粹只谈政治, 谈女人, 谈经济, 谈足球… …女人在一起就只谈时装, 谈美容, 谈男人… …这次聚会分开了, 下一次在一起时又重新谈回之前的话题…当然没有问题! 毕竟那些话题有时也是我们很好的连接点, 不是吗?

但发现到…当内心的感觉被碰触的时候, 很多人就不太愿意真诚的表达了。 我们交流“事”, 往往比交流“情”更多吧? 这, 也是大家自己的选择吧!

… … … …

从“我”和“你”, 演变成“我们”. 人在一起了, 对对方的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吧? 无可否定的, 他人的要求并不是我们可以完全符合的, 但有时也不难发现, 那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加强的地方吧? 因为对方可以提出我们所看不到的盲点吧?


关系走得近了, 人可以更容易摩擦受伤的同时, 正面点: 也可以更了解自己与对方. 所谓的知己, 何尝也不是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与分享?

我们总不能因为怕受伤, 就不能与他人共分享吧!


真正的朋友相识不怎么容易, 相处也不怎么困难吧? 很喜欢Leo Buscaglia <爱, 生活与学习>里所提到的一句话:

在伸出手的同时, 我有一半的机会被拒绝, 同样的我也有一半的机会被爱与被接受 …”



(注: 我会开始新的标题, 取名为 “Experience with friends”, 记录朋友给了我一些温馨的回忆故事…)

[2009年1月11日]

Sunday 4 January 2009

赤子之心, 你还有吗?

当你看到外面下起清盆大雨的时候, 你会高兴到不得了?

当你品尝到一样美味的食物时, 你会不会觉得太幸福到想把盘子都给舔光?

当你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, 你会不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 想像云可以是什么形状的?


… … … …

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观察小朋友, 从早期所参与过的学校假期成长营到激励营当中, 小孩的反应与学习能力往往是我最佩服的。 小孩是我们的老师, 因为他们提醒了我曾失去的东西, 也给了我很多的快乐与单纯。 他们的好奇能力也是令我又惊讶! 当然, 偶尔也会害怕的, 尤其是太多的 “十万个为什么”的时候。


回首小时候的我, 就是一个“问题”小孩与少年, 总是很喜欢问 “为什么是这样的…为什么不是那样的”。 和其他的小孩一样, 询问的结果通常都是很悲惨的, 因为会招来几次那样的责骂:

“不要整天问啦, 你很烦哩!”

“问那么多干嘛? 又不见得你读书很厉害? 成绩很好么? ” …

(有点无奈! 嘴巴一翘的离开, 心里会那么想: “下次不问你了…! ”)



太多的兴趣, 太多的问题, 太多的好奇之下没有得到答案, 连母亲也不懂得如何回答, 惟有让我往书里钻。记得小时候的生日礼物, 都会是什么“世界历史, 百科全书”也! (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当年的自己有点恐怖!) 而长大后的自己呢? 还是一样对事情存有那么的好奇。 但不同的是, 好奇人怎么会那样做? 会那样想… 开始思考人性的问题了!


好玩, 也是我的一个特点! 年纪虽在增长当中, 但觉得自己“小孩”的那一块并没有太大的改变。 吃到喜欢的东西时, 可以一滴不剩的把它给吃光, 然后对它有所怀念; 玩乐起来可以像个小孩般的“恐怖”。

曾经就有一次与小朋友互动时有点投入了, 结果小孩却看着我: “大哥哥啊, 你几岁了, 玩得比我们还凶呢!” (有点不知所措的当下!)
奇怪的是, 还是会有小孩可以那么轻易的跟我玩在一起… …


那至于思想呢? 总会在成熟的思考结果之后, 并选择简单的心态去做身边的东西。 不求什么,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, 又可以带来快乐的, 何乐不为呢? 结果又被朋友说到:

“你的思想太简单幼稚了!”

“但至少我每天都是快乐的活着, 做我想做的东西吧?”. (我的答复让朋友顿时没话可说)

… … … …


每个大人的内心都藏有一个小孩, 这句话你听过吗?

你如果在电台听到儿童节目时, 反应是什么样的? 会觉得很无聊, 还是觉得太幼稚了?


可见, 失去赤子之心, 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。在长大的过程当中,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到自己渐渐失去的是什么?


“我长大了, 都会很多东西了, 不用你来教我啦!”


这是一些大人的想法.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, 有些大人很不可爱。因为做东西的时候, 总要谈什么策略, 谈利益好处等… …我当然没有反对, 但不能偶尔只是单纯的在付出吗? 大人也有很多烦恼、 生活上的压力吧! 所以常常会听到大人说: “还是当小孩时比较快乐, 因为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…”


拜托! 谁说小孩没有烦恼的? 小孩的烦恼也不见得少哦! 当今的小孩也越来越负担于学业上的压力了.


“我怎么长不大的? 怎么缺少这个…要怎么样才可以像某某人那样… 怎么总是做不好?”


这些, 也可以是小孩的问题压力。


小孩早期的人格塑造, 完全是来自他们身边的大人 (尤其是养育他们的大人们)。 有没有听过: 小孩是父母未能完成的缩影吗? 父母会把以前不能完成的任务、希望注入小孩的身上。

以前没有机会玩乐器, 希望小孩可以熟练某种乐器…

以前不能成功的当医生, 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成为自己…


当父母影子的小孩, 辛苦吗? 不能达到父母的标准要求时, 痛苦吗?

… … … …


愿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, 可以拥有一颗简单的心灵; 愿我们在拥有的同时, 也可以像小孩般的“幸福”感觉; 愿我们在成长当中, 可以继续有小孩般的好奇和好玩…

你第一次跌到, 哭一哭了以后, 你还是勇敢的爬了起来.

为什么在成长后, 这种能力减退了?


[2009年1月3日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