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 31 January 2010

知道越多?结果困得越多?

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, 我们懂得越多,结果困得越多?

此话怎么说呢?

因为定型了?还是当我知道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时,我们就将之决定,不再需要什么了?


何为初生之犊不怕虎?有时在一个地方久了,接受了当地的企业或环境文化, 久而久之,我们也知道什么可以做,和什么不可以做了。 那随之而来的结果是,我们的创意也有所限制了。自己设定了一个框框,自己走不出去了

… … … …

小时候不知很多东西,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改变天下。没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的,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了? 但长大以后, 摸索了生活里现实社会的规范,导致我们开始渐渐的隐退了自己。


“不行啦,你那样做是不可能的!不和逻辑的!不符合社会典范的!”


心理学家发现了很多的心理层次及疾病, 把很多生命的层次分开来研究。当你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一个生命的层次时,也许你不再有活力,不再有冲劲。为什么?只因为你曾经读过,人的生命有很多的层次?


你30岁了,已经是达到了“稳定”的生命层次了… …

你55岁了,已经开始在某个阶段中停顿了下来… …

你,不再需要有创意了吗?


你不能,那是因为你自己封锁自己的能力了!很多时候的不能,是因为自己把石头放在路中把自己的可能性给挡住了!自我画地为牢了?

… … … …


生物学家把生物以系统化的方式来区分归类。有没有听过,一直以来被大众误认为死板板的生物分类学(Taxonomy),竟然还在处于很多的争执当中,还在更改当中?

《让天赋自由》里就有那么一句:

分类,只是看待事物的方式之一,而非断定事物本身


你认为不可能了,因为年龄,因为体能,因为环境不同了?


某些学术派的学者都有着一种界限。自人认为自己才是对的,认为自己是博士了,认为自己已经看得多了、知道的多了。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可以做。


很想突破的学生遇到死板板的学者时,很痛苦吧!

很有创意的学生遇到他们,也很无奈吧!
(莫名奇妙被他们责骂的学生,更是无可形容的伤感吧?)



又或者是很喜欢告诉你一些你听也听不懂的专用名词jargon时:

“哦!这种情况,就是属于xxx的!”

(什么“东东”来的?我又不认识它,它又不认识我。)

“别再跟我争执了,够了!你跟着我的就对了!”

(又是权威式的命令,无奈无奈!)


有些修读心理学的朋友,怎么阅读越奇怪?脑海里都是他人的理论言说?小心,别越读就越陷在里面,走不出来咯


… … … …



有时知道多了,痛苦也随之而来吧?问题不在你知道不知道吧!重点也许是你有没有坦白的去面对,思考再更上一层楼?

知道越多?痛苦越多?


不,本人认为,是成长越多、人生经验越多!人总有突破的可能的,别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,然后就锁定自己,我就是那样子的了!别忘了,生命里总有我们还未学习,还未知的一片天空等待我们去开拓。

知道了以后再锁定自己, 何尝不是退化的开始



[2010年1月30日]

Tuesday 26 January 2010

你的处理模式,来自于父母的模式?

你遇到问题的时候,你是如何解决的?是否有想过,你的处理方式是有一定的模式?

愤怒的敲打物品?恶意的出口伤人?

沉默不语的面对?还是正面的去处理解决?



想想一下,你的方式是不是很像家里的某某人那样?小孩有如一张白纸这句话,相信大家都听过吧?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很自然的成了我们学习的目标。


小孩的心理就是那样的简单。父母是我们一切,父母是整个世界,父母就是代表了他小小的童真世界。父母所做的,就是最正确的了?小小的心灵怎么会懂得思考那么多?想必会分辨对错的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吧?



如果你的父母是用拳头来处理纷争的话,在你情绪所逼的时候,你也会不知觉的想用权力来控制情况吧? 又或者是当别人不服于你的时候,你会想要控制他人?如果你的父母是冷静、正向的处理事情的话,在你面对人生的难题时,你也不会选择逃避问题吧!


我们的处理方式与情绪,是属于我们自己的?

… … … …


曾经就跟朋友说过,一个人在20岁以前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,想必处理的方式会很道地化吧。理由很简单,因为没有受过他人文化的洗礼,也许我们都不会知:


其实还有其他方法的。


当今的社会不同了,外来的资源很容易就取得。我们通过文字的记载,通过资讯的传播,当今的社会人很容易就受到不同的影响。简单来说,我们容易被人影响了?那也看年龄所定吧!


通过学习的管道,我们得以加强自己; 通过学习的管道,我们得以辨别什么是正确或不正确的。我们有了冲突,但您是否知道,冲突是也可以是好的开始哦!条件是,我们得以学习如何面对冲突吧?


我们得以承认,我们的父母所采取的方式也有不正确或不妥当的地方。

我们得以承认,我们之前可能用错了方法

… … … …


曾经就在《心灵地图》这本书里看过这么一个道理。人在自己的成长岁月中, 自己的手中会握着自己的地图。我们用地图去处理与面对生活。随着年龄与经验在增长的同时,我们却一直在更新地图的版本。


我们所面对的问题、处理的方式、生活的观点等,都会成为修改地图的指标



没有100%对的地图,唯有不断的更改、不断的更新,才会有正确性更高更耐用的人生地图吧!重点是,它必须不断的被考验才可以证实它的实用性吧!


可惜的是,很多人到了20岁以后,就开始选择不再更改它,我们拿着旧版的地图就那么的过着一生。简单来说,我们有了固定的心态(mindset)。


你手上的地图是多久以前更改过的?

它的实用性还有吗?

是不是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时,让你觉得很困扰?

… … … …


我们也清楚的知道,懵懂少年期以前的影响除了父母以外,也可以是从师长与朋友的身上所取得。你还记得小学老师对你说过、或做过的事情吗?那件事、那句话是不是还在影响着你?

以前为了要得到朋友的接纳,我们选择做他们所做的事情,即使我们不确定那件事是不是正确的。我们只知道,我们需要被接纳。


今天你长大了,你是否有反省过自己的处事方法?坦白的回来看自己,如果发现是不怎么正确的,没有关系,我们永远有能力有机会去学习吧!下次你为人长辈的时候,记得,小孩的心灵是很纯白的, 不是吗?小心,你今天采取的反应行为,可是身边人所学习的“模样”哦


愿我们可以为未来的主人翁、为身边的朋友留下良好的处事态度。


[2010年1月25日]

Sunday 17 January 2010

买广告?买品牌?还是买品质呢?

电视剧播到一半,紧张的时刻突然暂停而播出广告….

你爱看广告吗?


广告乃是我的最爱,也是灵感来源和有所感触的管道之一。有些广告很有故事性、很有启发性的。确实,那何尝不是人类创意的杰作品之一呢?想必广告的存在,就是为了要不断的打响品牌,间接来说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催眠


广告让你醒觉某个名字,广告也间接的催眠你:


“如果你拥有了某某产品,你就会像主角那样的地位,那样的快乐,那样的幸福。”



怎么催眠消费者呢?试想如果你只看一次广告,它对你不会有很强烈的吸引力。想像,同样的广告在不同的地方与管道不间断的刺激你100次,它就会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了!

想必那就是所谓的消费心理学吧?

… … … …


下次你站在货物排满的货柜前,手里会握着某某产品,也是因为你曾经听过它的存在。仔细考虑一下,很多时候你会购买,只是你觉得它比较可以“相信些”,总好过一些你从来都没有听过的ABC或XYZ品牌吧?


也无可奉告的是,有些时候买了回去,才发现到不怎么样好用的东西,才发现到用了或吃了都不如广告般的快乐或物有所值。

更糟的是,你竟然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个烦恼回家送给了自己

广告,的确是那么的吸引人?



很多时候你认为货不对版时,你就拿回去换或对质。结果对方搬出了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字眼,仔细一看才发现到T&C。不用说啦,又是自己的糊涂,还对什么质呢?道理公义都全在他哪儿了。唯有在事发后怪罪自己怎么那么糊涂呢?

… … … …


再好的物品若没有广告的推出,想必可以公布于世的机会也很有限吧!可恶的是,再怎么烂的品牌若有很好的广告拔刀相助,竟然也可以很成功的误导人群吧!


我将之称为,“合法”的隐藏欺骗手段。



因为广告有那么强的魅力,导致于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,也得把昂贵的广告费给纳入资本里去了。不,正确点的说明应该是算到消费者的身上了!以前觉得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贵,品牌还是我的首选。用惯了某某品牌的物品,也喜欢了它的品质,所以才会继续的支持,有时还会大力的推荐于朋友呢!


但发现市面上的确存在着一种价格与品质相差太远的物品


一件PadXXX品牌的短裤竟然价格为RM150,一条领带竟然可以是RM99?

一件NXXX球衣的价钱可以飚升至RM200?



我的天!我们消费者的智慧全都被毁灭了吗?常会跟朋友开玩笑的说:

“那么贵?是怎么洗都洗不坏的吗?”

“那么贵?用了可以飞天遁地吗?”


拥有后不是幸福或高兴那么简单,而是一种身份的代表了。穿在身上,可以代表你乃属于某某高消费的族群。问题是,你真的是高消费得起吗?



更重要的是,需要那么高消费吗?


一件RM150的物品若请专家来评估一下,可能只是RM40。我的天,我们竟然也给了多余的RM110? 给了什么?给了广大到不必要的购物空间、灯光与冷气,给了对方拼命打的广告费。

问题在于,我们有没有考虑到物品的实用性和物质性呢


社会的确有高消费者的存在。但可惜的是,很多购买的人都不是属于真正的高消费者。看看购买的人群当中,不难发现有年轻、又不是高收入的中学生或大学生。当昂贵的品牌在大减价时,大家就拼命的在那儿“捞宝”。


“他们当然花得起啦,毕竟钱又不是他们赚的!家里有ATM嘛!”我常笑着跟朋友说。

… … … …


我们在追求什么?

以外在的物品来显示出自己是很有价值的?

还是以内在的学习和精神为自己踏实的价值呢?


下次你购买物品时,别那么容易就被广告、他人所定的价值、社会地位所催眠吧!想想下,真的是物有所值吗?

真的是可以让你快乐吗?


小心你也间接的滋养物品越来越昂贵的可能性哦!毕竟人喜欢买昂贵、又有身份地位的东西!愿我们可以当个有智慧的消费者吧


[2010年1月16日]